Pay币(PAY)是由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TenX于2017年推出的一种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ERC-20代币,构建连接加密货币与传统支付系统的桥梁。作为TenX项目的核心通证,Pay币的诞生源于对全球支付效率低下的痛点解决,特别是跨境支付的高成本和复杂流程。TenX团队由区块链专家JulianHosp领衔,初期通过ICO募集约8000万美元,并与VISA、万事达卡等国际支付巨头达成合作,试图通过发行多币种借记卡和移动钱包,实现比特币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的即时法币兑换功能,覆盖全球近200个国家和3600万商户节点。Pay币的设计初衷是成为“加密货币界的VISA”,通过技术整合降低用户使用数字货币的门槛,其白皮书明确将“无国界、实时、低成本”作为核心愿景。截至2025年,Pay币总供应量约2.052亿枚,流通量1.45亿枚,市值在加密货币中排名前100左右,历史最高价曾达50元人民币,目前价格约0.35美元,市场表现虽受行业波动影响较大,但技术生态持续迭代。
Pay币的长期潜力取决于其支付生态的落地规模。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加速,TenX正在拓展智能合约应用场景,例如与香港合规稳定币项目合作探索人民币跨境支付,并计划整合DeFi协议以增强代币实用性。尽管面临传统支付机构和新兴稳定币的竞争,Pay币凭借先发优势和VISA级商户网络,仍被部分分析师视为“支付赛道黑马”。行业报告显示,全球加密货币支付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25万亿美元,若Pay币能巩固其在东南亚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占有率,并解决监管合规性问题,其作为“链上法币转换器”的定位可能迎来价值重估。市场波动性和技术迭代风险仍是不可忽视的挑战。
Pay币的核心市场优势在于其“多链兼容+实体卡落地”的双轮驱动模式。技术上,TenX钱包支持BTC、ETH等主流资产的无缝转换,并通过独创的“十倍技术”实现秒级结算,手续费仅为传统跨境支付的1/10。其发行的实体借记卡支持200多种法币兑换,用户消费时可自动将加密货币按实时汇率转为当地货币,解决了商户接受度低的痛点。数据层面,Pay币链上年交易量已突破2000万美元,在DeFi借贷和跨境汇款场景中占比显著。TenX通过0.1%的交易返利机制激励用户持有PAY代币,并结合反欺诈算法将争议率控制在0.27%以下,安全性优于多数支付类加密货币。
在实际使用场景中,Pay币已渗透至电商、游戏充值、线下零售等多领域。东南亚跨境电商平台Lazada的部分商户支持PAY支付,德国买家可直接用PAY币向肯尼亚供应商付款,链上结算成本仅0.1美元。在拉美地区,PAY相关交易占加密货币支付总量的40%,尤其受自由职业者和侨汇群体青睐。TenX还通过与富邦华一银行合作推出台胞专属钱包,简化两岸资金流动。未来,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大,Pay币计划接入更多央行数字货币(CBDC)系统,进一步打通合规通道。
支持者认为其“填补了加密货币与实体经济的鸿沟”,CoinMarketCap等平台将其列为支付类代币Top10;《区块链商业评论》则TenX的VISA合作虽具噱头,但实际推进速度落后于预期。2024年AiyingCompliance报告显示,Pay币在技术应用评分中高于行业均值,但代币经济模型存在过度依赖手续费分成的隐患。Pay币作为早期探索者,在创新性和实用性上获得认可,但需在合规扩张与生态建设上持续发力,才能避免被Tether、Libra等竞品边缘化。
